和政县不断加快“扶贫车间”创建工作步伐
全力实现企业发展和群众脱贫双赢
今年来,和政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州关于扶持发展“扶贫车间”促进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决策部署,坚持“围绕产业、一地一品、因地制宜”的思路,按照厂房式、居家式、合作社式、“互联网+”式四种模式,采取东西协作援建、旧房屋改建扩建、企业新建等措施,走出了一条以就近就业为目标、以特色产业为支撑、以“扶贫车间”为载体的脱贫新路子,实现了群众增收、企业增效、脱贫增速。截止目前,和政县已建成认定扶贫车间7家,正在建设2家,主要加工生产布鞋、服装、山野菜、掺混肥等,共吸纳401人劳动力就业,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276人,妇女239人,每人月均增收1000元左右。主要做法是:
(一)着眼长远,坚持在顶层规划设计上下功夫。一是广泛宣传发动。通过微信、网络、电视台等新闻媒体,广泛宣传脱贫典型,鼓励贫困户自力更生、自发脱贫,积极到扶贫车间务工;广泛宣传返乡创业政策,引导企业或致富能人创建扶贫车间。二是精心选择项目。综合考虑贫困户技能素质、用工条件,选准合适的项目。如马家堡镇发展布鞋加工,陈家集镇发展山野菜加工,卜家庄乡发展服装加工,这些项目工艺简单、易操作,贫困户在家门口就可以完成,符合贫困劳动力的特点。三是合理选址建厂。坚持宜建则建、宜改则改、宜租则租,充分利用闲置办公用房、企业厂房、旧学校房屋建设“扶贫车间”,把“扶贫车间”建在村头、岗位设在门口,有效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,增强了群众、企业参与扶贫车间工作的积极性。
(二)强化激励,坚持在政策引导上真支持。出台了《和政县关于扶持发展“扶贫车间”促进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实施方案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,以乡镇为责任主体,负责本乡镇范围内“扶贫车间”的统筹、协调、宣传、创建等工作,做到贫困村、贫困户在哪里,“扶贫车间”就建在哪里。在“扶贫车间”项目实施过程中,县上从财政奖补、金融支持、用地保障等方面给予优惠和奖励。特别是县上借助东西协作扶贫资金为创建者给予5-20万元的初始创业资金用于购置生产设备,有效解决了企业初始创业资金不足的问题。
(三)创新模式,坚持在积极探索中求实效。一是厂房式“扶贫车间”。采取“企业+车间+贫困劳动力”模式,进行订单加工或原料加工,按件计酬。二是居家式“扶贫车间”。通过“企业+贫困户”方式,贫困户将技术含量较低、易操作的布鞋鞋底、鞋面加工等工作带回家加工。三是合作社式“扶贫车间”。依托农村“三变改革”,充分发挥村集体的组织、带头、示范作用,通过“村集体+合作社+贫困户”的模式,流转贫困户土地,贫困户劳动力到合作社务工增加收入。四是“互联网+”式“扶贫车间”。依托县内电商企业,建立线上和线下相结合、实体和虚拟相补充的“互联网+”式“扶贫车间”。
(四)强化服务,坚持在组织保障上出实招。一是强化组织领导。县上成立了以县委书记、县长为双组长的扶贫就业车间创建工作领导小组,明确了相关部门及各乡(镇)的工作职责,统筹推进扶贫车间建设工作,确保扶贫车间健康发展。二是强化部门配合。相关部门、乡镇协调联动,安排专人主动与企业对接,跟踪服务,及时解决创建扶贫车间企业的水、电、路及各种手续办理问题。三是强化技能培训。整合人社、扶贫等部门专项培训资金,免费对到扶贫车间就业的贫困户进行岗前培训,并给予每天50元的培训补助,激发了贫困群众内生动力,提高了贫困劳动力的就业技能。